关于实现“双碳”目标,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为此不懈努力。各地对于节能减排相关工作不断有序推进,为了激励人们在碳减排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都有计划准备一部分资金作为补贴,奖励那些节能减排过程中表现出色的企业。
国际能源网(微信公众号:inencom)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云南7省区出台了17条相应的政策,明确提出补贴的金额最高累计超过1.38亿。涉及提供碳中和补贴的内容,其中北京是出台补贴政策最密集的城市。国家层面,当前出台了2条相应的补贴政策,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 》中提到:“研究建立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领域财政性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建立财政性资金稳定投入,也就是说国家有计划在节约能源资源领域固定投入一笔费用,虽然没有明确具体金额,但确定要建立这样的体制机制,为后续出台具体的补贴金额奠定了基础。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则更进一步明确了补贴份额。“安排标准节能减碳项目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5%控制。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项目原则上全额补助。”也就是说国家会给节能减碳的项目提供最高相当于投资额15%的补贴,以节能减碳项目投资额为1000万计算,国家给予相应的补贴最高将达到150万。这是非常有利于相应的项目开展的。北京作为首都,在节能减排相关工作部署上非常给力,出台了6项政策,给予相应的补贴因条件不同、地域范围不同也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异性。北京市发改委出台的《关于加强腾退空间和低效楼宇改造利用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给予的补贴数额最高达到5000万。“老旧厂房改造和产业园区内配套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的比例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这是针对建筑节能改造领域的一项重大部署,一些高碳排放的建筑需要进行节能改造,对于这类投入相对较大的项目,北京政府部门还是给予非常大的支持力度,最高5000万的补助,对于一些城区老旧建筑节能改造,安装节电、节水设备,增加光伏发电等非常有帮助。此外,北京市经开区、朝阳区、通州区也分别出台了关于支持碳中和的补贴政策,针对绿色建筑、节能生产技术等方面提供10万到500万不等的补贴支持。江苏、浙江、上海处于我国华东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因此也导致三个地区的碳排放量与经济增涨速度成正比,节能降碳压力大。为此,三地出台了多项政策为降低碳排放提供资金支持。上海出台《徐汇区节能减排降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提出:“按项目实现的年节能量给予每吨标准煤1200元的扶持,或按项目投资额中用于实现节能减排降碳功能部分给予20%的扶持。以上扶持最高不超过300万元。”“企业获市级节能技改、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项目扶持的,根据企业对本区节能减排降碳的贡献,最高按1:1比例给予不超过300万元的区级资金匹配。”“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不低于10%(按标准煤折算),经认定的,按受益面积每平方米不超过7.5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0万元。”从节能项目到企业减碳再到建筑节能,根据实际消耗资金的多少分别给予100万到300万不等的补贴。浦东区因经济更发达,相应的补贴标准上限也有提高,直接最高达500万元。江苏出台的《关于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财政政策的通知》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碳减排补贴的标准,但却提出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五项指标达到目标任务的市、县(市),各按收取该市、县(市)统筹资金总额的10%进行返还。”的政策。虽然没有明确数额,但这种方式可能比明确补贴上限的省份的补贴数额更高,如果相应的统筹资金够多,10%的返还量,也同样可观。广东、云南和安徽三省在支持低碳发展方面愿意付出的成本更大。广州三区和深圳都给予相应减碳项目最高1000万的补贴。可以说是三个省中最豪气的。安徽芜湖发布的《安徽芜湖繁昌区人民政府发布繁昌区节能降碳若干支持措施的通知》,提出对主动进行关闭的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按照2022年每吨标准煤900元标准给予补助,2023和2024年补助标准根据政策实施情况予以调整(不超过900元),补助总额不超过800万元。对于一个区县级别的地方政府来说,也是大手笔。云南的补贴情况相对有点捉襟见肘,甚至需要靠增加负债来满足需求。云南发布的《关于印发2022年稳增长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力争发行不低于2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标准化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对列入园区循环化改造清单的项目,优先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选取5个园区开展清洁生产改造先进技术应用示范,每个示范点给予200万元奖励。对成功创建为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励。”综上所述,全国的减碳补贴政策正在陆续出台的过程中,补贴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企业谋取利益,而是要刺激减碳技术、减碳项目等方面的发展进程。上述省区市先行先试,成为减碳大军的探路者,通过他们的带动作用,将全国的减碳行动做出规模也指日可待,不过在此过程中要警惕一些企业违规操作,骗取相应的资金,因此希望各地在发放相应补贴的时候做好考核,防止国有资产通过不正当途径流入个人或者企业的腰包。